网络设备存储方式【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用于存储BootROM程序(查找系统镜像、恢复镜像)【Flash存储器】:用于存储应用程序、配置文件让系统能从Flash中读取程序和配置文件一般是CF卡或者是内置的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eory)随机访问存储器】:用于系统中的随机存储,(就是内存)存储的是当前运行的数据如果没有保存写入ROM中,重启就会消失文件系统的操作和Linux相似,有系统相关的操作命令:创建目录 mkdir directory 删除目录 rmdir directory 显示当前的工作路径 pwd 显示目录或文件信息 dir [ /all ] [ file-url ] 改变当前目录 cd directory 删除文件 delete [ /unreserved ] file-url 恢复删除文件 undelete file-url 彻底删除回收站中的文件 reset recycle-bin [ file-url ] [ /force ] 显示文件的内容 more file-url 目前只支持显示文本文件 重命名
广域网的基本概念广域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internet因特网、骨干网。还有公网和外网都是指的这玩意他的诞生背景是在局域网技术不满足于小范围网络想要扩大网络范围的场景,例如:那些大型企业或运营商想要通过局域网连接到远距离的分支机构,而局域网又不支持远距离传输,最大传输距离也就100来米。于是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诞生了广域网广域网的特点是覆盖范围非常广,覆盖范围达到了几百上千上万公里。能实现超远距离通信和资源共享。广域网的连接方式专线连接:用户独占一条永久性、点对点、速率固定的专用线路且独享整条链路的带宽。DTE 数据终端设备DCE 数据通信设备电路交换连接:需要用户拨号建立连接,独占一个线路,带宽固定典型的技术应用:PSTN、ISDN(PS:不过这玩意太老了,以前的电话交换网(以前马路边的电话亭就是这玩意),已经被淘汰了)链路层-PPPPSTN:带宽56Kbps,早期街上电话亭用的电话网,现在基本已淘汰ISDN:带宽64Kbps-128Kbps,一种早期的拨号接入网络的方式,已经被淘汰分组交换连接一个端系统设备可以通过虚电路连接到多个通信端(一对多)典型应用技术:X.25、帧中继、ATM(
什么是数据封装与解封装在我们数据传输过程中要遵循对等层次通信,每一层都与另一方对等层次进行通信,网络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而这些对等通信,并非直接进行的。而是由下层逐层封装来完成对等层交换数据,这就是我们数据的封装,而解封装,就是上层需要与下层进行通信,于是逐层解封装至目标层进行通信。这里的上下层就是指的网络参考模型的层次上面可能说的有点复杂不易于理解,可以记住下面这句话:数据发送时,从上至下逐层封装数据接收时,从下至上逐层解封装只有拆除外层封装,才能看到内层封装TCP/IP 五层模型对应每层格式数据封装的流程1.数据从应用层发出,进入传输层在传输层会为我们数据打上TCP or UDP头部,里面包含了我们数据的源端口、目的端口,到这层的时候,我们数据已经被封装成了数据段。2.再来,数据段从传输层发出,进入网络层在网络层,会为我们的数据段打上一个IP头部里面包含了数据段的源IP 、目的IP,这时候在网络层的数据段被封装成了数据包。3.在来,数据包从网络层发出,进入数据链路层在数据链路层会封装一个以太网帧头部里面包含了我们二层数据源MAC、目的MAC地址,这时候我们的数据包已
TCP/IP模型诞生背景其实TCP/IP模型比OSI参考模型诞生的还早,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研发,直到90年代才发展成为计算机之间最常用的网络协议为什么OSI参考模型没有流行开来?84年提出来OSI模型的时候,TCP/IP 模型已经在网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OSI参考模型的层数划分过多,部分功能难以实现且层级之间还有重复功能,因此没有广泛流行开来TCP/IP四层模型基本概述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 / 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 / 网际协议同样与OSI参考模型一样,采用了层次化结构每层负责不同通讯功能,只不过进行了简化设计,规划出了四层模型各层级分层作用网络接口层在TCP/IP模型中,对于网络层以下的模块并没有阉割的描述因此TCP/IP模型中的网络接口层对应着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物理层主要功能该层主要负责我们物理线路和接口以及链路层之间的通信主要协议以太网、HDLC/PPP网络层网络层是TCP/IP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主机如何将数据发往目的网络并且正确送达关键就是靠的该层的技术(说白了还是IP寻址、路由查找)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