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共享式以太网 早期以太网,都是基于共享型网络 使用早期的集线器或者同轴电缆作为总线型 网络结构。 所有的终端设备都处于同一个冲突域中 所有的设备都共享一条总线的带宽 这就导致了通信时,冲突的发生,引入了CSMA/CD机制 来保证通信正常  ## 交换式以太网 是当今主流的网络 初期采用的是网桥(Bridge)来作为传输设备 再到现在的交换机,两者都遵循<code>IEEE802.1D</code>协议 又叫透明网桥协议 交换机与网桥的区别就在于交换机比网桥拥有更多的端口、更强的转发能力、特性更加的丰富 他们同样采用CSMA/CD来解决冲突问题,只不过这里的冲突 与前者不同,这里是单独针对每个端口进行检测 我们只需要记住下面这个口诀: 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 集线器的每个端口都处于同一个冲突域  ## 什么是交换机 交换机,一个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设备 通过识别MAC地址,来进行对数据的转发 他长这样:   ## 什么是MAC地址 在了解MAC地址表之前 我们先回顾一下什么是MAC地址 MAC地址是我们身边,每个需要接入网络的设备必有的一个全球唯一的物理地址,在设备出厂前,就已经写入硬件中 在PC中,我们可以通过<code>ipconfig /all</code>这个命令来查看我们的MAC地址  由16进制构成,48位的长度 前24位为我们的厂商标识(OUI),后24位为设备标识 ## MAC地址表 一个用来记录交换机端口所连接设备信息的表 和ARP表类似,里面包含了交换机上端口所连接设备对方的MAC地址 与其端口作为绑定 其中MAC地址表的老化时间为300秒 老化时间用来清理长久不用的MAC表项 一个交换机的MAC地址表空间是有限的 一个MAC地址只能对应一个接口 一个接口又可以对应多个MAC地址   > MAC地址获取流程 在交换机刚启动时候,自身的MAC地址表里面的关系是空的 最先通过对数据帧的源MAC地址,来获取端口和设备MAC地址的映射关系,来写入MAC地址表 接着检查数据帧的目的MAC地址,从MAC地址表中来判断数据帧是从哪个端口发出的, 对于那些目的MAC地址还没在MAC地址表内的数据帧,进行广播处理 如果交换机自身又收到了一个广播帧,那么继续广播处理 (这里的广播我们等一下要讲他的概念)  ## 数据传输模式 > 单播 单独两个设备之间的通信,采用单播帧通信 根据帧的目的地址,从相应端口转发出去,而不是从所有端口转发 ++一般接收者为单独的一个设备++  > 广播 广播帧,通常是在MAC地址表中找不到目的MAC地址的情况下产生(未知单播帧) ++一般接收者为除源端口以外的,交换机接口上所有的设备++  > 组播 组播的概念和广播类似,但组播帧,是有特定的范围 而不是广播的全局转发 ++一般接收者为一组设备++ ## 交换机的工作流程 首先是MAC地址的学习,表内关系明确后 对于目的MAC地址已知的单播帧,交换机进行查表转发 对于目的MAC地址未知的单播帧,交换机进行广播处理 对于广播帧,交换机默认继续广播处理,直到达到目的  ## 广播域的概念 在一个网络中所有能接收到同样广播消息的设备的一个集合 叫做广播域 在默认情况下,交换机的所有端口都属于同一个广播域 而三层交换或者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属于独立的广播域  最后修改:2023 年 01 月 04 日 © 允许规范转载 打赏 赞赏作者 支付宝微信 赞 0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